从2.01亿年前的侏罗纪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重庆的内陆盆地历经沧海桑田,从深湖、浅湖逐渐演变为河流与湖泛盆地。彼时,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宛如仙境,繁茂的植被为植食性恐龙提供了丰饶的食物,而植食性恐龙又成为肉食性恐龙的盘中餐,食物链完整且稳定,恐龙家族在此蓬勃发展,称霸一时。
今天,黔黔就同你揭开生命的神秘卷轴,回到亿万年前,探寻黔江缘何成为恐龙的乐园。
白垩纪是恐龙演化的巅峰时期。此时的地球大陆(特别是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正在加速分离,气候普遍温暖湿润,广袤的森林与湖泊为恐龙提供了丰饶的家园。在这片土地上,恐龙家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中国恐龙化石的分布位置。
✍陆地霸主的对决(需注意时空分布):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凭借惊人的咬合力成为白垩纪末期北美大陆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粗壮的后肢支撑着数吨重的身躯,每一次捕猎都是力量与策略的较量;而甲龙全身覆盖着骨质甲片,头部也有厚甲板和突棘,部分种类眼睛周围还有骨质脊,防御能力极强。尾巴末端的尾锤则是有力的攻击武器,是同时期同地域植食恐龙中的“装甲战士”。

甲龙
✍植食巨兽的迁徙:蜥脚类恐龙如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ia)成员,体长可达30米以上,它们成群结队穿越森林,长长的脖子如同起重机般取食高处的树叶,脚步声震彻大地。天空与海洋的拓展:翼龙(Pterosauria)是飞行爬行动物,与恐龙是近亲但非恐龙,它们与恐龙共享白垩纪的天空;而沧龙(Mosasauridae)等海洋爬行动物则占据了广阔的水域,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
泰坦巨龙类。
在白垩纪时期的中国南方,重庆黔江曾是一片温暖的湖泊与河流湿地。1974年,原四川地质局107地质队王长生首次报道了山阳岭一带恐龙发现,后续古生物学家在这里持续研究发掘。2022年冬季,一具部分完整且关联的恐龙骨骼被发现,经过深入研究,2024年8月27日,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线发表相关论文,将其正式命名为“长生黔江龙”(Qianjiangsaurus changshengi )。它成为黔江首个以地名命名的恐龙物种,属名取自化石标本产出地重庆黔江区正阳组,种名则是为了纪念首次报道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的古生物学家王长生。
长生黔江龙属于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超科,是一类晚期分化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恐龙 ,生存时代推测大概为晚白垩纪中晚期。与大众印象中部分大型恐龙不同,研究人员估计其成年个体体长约8米,四足行走,是植食性恐龙。别看它体型比不上一些巨型恐龙,其标本材料包括了下颌、背椎、后肢、完整的腰带以及关联的前部尾椎,保存状态较好。这为科学家研究白垩纪晚期恐龙演化,尤其是鸭嘴龙类从原始到进步的过渡阶段,提供了关键线索。
长生黔江龙生态复原图。
从称霸地球的巨型恐龙,到生活在黔江湿地的长生黔江龙,白垩纪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生命演化的见证者。长生黔江龙虽不是白垩纪最“耀眼”的恐龙,却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一个重要的事实:在恐龙时代,生命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体型与力量上,更体现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与演化中。
恐龙的时代虽已远去,但它们留下的化石如同打开时空的钥匙,让我们得以回望地球生命的过往。长生黔江龙正是这把钥匙上的一道独特刻痕,它连接着白垩纪的宏大叙事,也诉说着中国大地上独有的远古故事。
当你站在恐龙化石前,不妨想象:1.3亿年前的某个清晨,一只长生黔江龙正漫步在黔江的河畔,远处或许有其他恐龙的身影掠过……那时的阳光,也曾像今天一样,洒在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