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登应县木塔
2012-4-18 9:56:11
访问量:2877015
“应县有个塔,离天一丈八”。
小时候,父辈一代常常讲起应县木塔的故事。虽属传说,但足以说明木塔在人们中有多么高大。
二十年前,我看完悬空寺,走近木塔前。其时因塔已经倾斜,不对游人开放,我们只能在寺外观看。
二十年后,还是那座塔,寺里寺外大改观。上午九点,游人如潮。
这是一座全部用木材建造成的塔, 高达67.31米。无一个铁钉, 无一块砖石。
塔呈八角形,外五层内四层,共九层。它既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高31.41米,又比西安的大雁塔还高3.21米,堪称天下第一木塔。
木塔建在4米高的石砌台基上,直径为30米。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的第一层,用蓝色琉璃瓦镶边。塔的内外两道八角形木结构框架,用大粱和斗拱互相拉结,使木塔成为一个完整的、稳固的整体。
进入木塔第一层,十几米高的释迦牟尼塑像正坐其中。管理人员催促游人少停快上。沿着墩厚坚实的木制楼梯和扶手,盘旋至二层,应县全城一览无余。塔前的大街旧貌换新颜, 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小楼把县城装扮得分外迷人。静观塔柱塔身,你便看到木塔已经倾斜。耳旁不断传出催人速看速下的声音,让人不免多了几分担忧。随着这催人的声音,我督促同行者快步下塔,而一向胆小的妻子早已站在了塔外。
这是一座已有950多年历史的木塔。多少个暑夏严冬,多少次狂风暴雨,多少次闪电雷鸣,多少次水灾地震,多少次战火粉飞,木塔仍安然无恙,这就是应县木塔的深厚功底。
辽、金以来,这里先后发生过七次大地震。最严重的是元代顺帝时连续七天的大地震,民房倒了许多,而木塔巍然圪立。
民国年间,冯玉祥的国民军将应县团团包围,城内阎锡山守军的指挥部就设在木塔上。国民军的重炮轰击木塔二百余发, 木塔有惊无险,只要细心观察,弹洞仍可看见。
木塔同样经受了大水的冲击。1267年和1324年, 应州大地发生过两次大水灾,冲毁了许多房屋,而木塔安然无恙。
由是,民间便给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传说木塔上有避水珠、避火珠、避尘珠,才使得各种灾害对它无可奈何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佛门弟子留下了诸多牌匾碑刻,用以表达对木塔的赞颂和登塔时的心境。现存牌匾就有53块,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明朝两位皇帝亲笔题写的“竣极神工”和“天下奇观”。
当年,雄心勃勃的明成祖朱棣,率军击败了屡犯边境的蒙古军队,班师回朝时,路过应县,登塔远眺,龙心大悦,便挥笔写下“竣极神工” 四个大字。明朝的另一位皇帝武宗朱厚照,也是在作战夺胜,登塔宴赏功臣时,乘兴写下了“天下奇观”四个大字。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徵因知道山西应县有个木塔后,专程到应县住过7 天,对木塔的结构进行了认真研究。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个妻子林洙所写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记载,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前往山西大同调查古建筑。调查之前,在北平(现北京)图书馆没有查到任何应县木塔照片的梁思成决定写封信给应县的照相馆,并在信中附上1元钱,请他们代照一张木塔的照片寄来,他在信的封面上写上“应县最大的照相馆收”。
其实,当时应县只有一个照相馆,这是一个非常负责的照相馆。不久之后,收到照片的梁思成决定将应县木塔列入大同行程之中。
当年9月17日,来到应县的梁思成被木塔的建筑艺术所吸引。他与莫宗江一起丈量了木塔的身高,他们先一层一层对木塔进行测量,最后只剩塔刹没有测。据莫宗江回忆:“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是这900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经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我们也就跟了上去,这样才把塔刹测了下来。”
原来,这塔的准确高度竞是梁思成先生一行测出来的。
木塔能引起梁思成先生的如此重视, 足见它的艺术价值有多么大。
梁思成先生如此认真严谨的态度,又使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风范。我很难采猜,70多年后谁又敢爬上那塔尖。
木塔是谁建的,当地有不少传说。但导游介绍 是辽萧太后建的。应县辽时出过三位皇后,萧太后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
明朝万历年间的《应州志》中记载:大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就是说,木塔是在公元1056年,由一位姓田的和尚,奉了皇家的命令修建的。
木塔已危,维修方案难定。我们期盼着维修一天的早日到来。
木塔前的应县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