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甲居藏寨的田园风光。 新华社记者 袁晔摄 |
![]() |
64岁的宝生讲述发展旅游的打算。 新华社记者 袁晔摄 |
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城前往甲居藏寨,7公里的路程要走约半小时——汽车沿着陡峭山路不断盘旋向上,最后一个转弯后,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甲居呈现眼前。
向阳的高山坡地上分布着上百栋红、白、黑三色相间的石砌小楼,炊烟萦绕在白塔和五色经幡之间,寨子背靠皑皑雪峰和茂密森林,碧绿的大金川河在谷底奔流不息,甲居仿佛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
甲居是当地藏语“百户人家”的意思,现在,这里已不仅是百余户藏胞世代居住的家园,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2007年,甲居创纪录地接待了4万多人次游客。游客们在这里体验民俗、品尝藏餐、学跳锅庄,享受在城市里难寻的宁静与悠闲。甲居仅门票收入就有120万元,是2003年的12倍。
然而,63岁的拥忠贝姆在上世纪80年代当选甲居一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时,最担心的却是村民的吃饭问题。她说:“山区的可耕地少,光靠种粮食维持生计很困难。”
甲居曾探索过一些脱贫致富的路子:开采山里的云母矿,但因为存在安全隐患,工厂关闭了。种植苹果,却又要面对价格波动的市场。
“总是没有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拥忠贝姆说。直到2001年,慕名前来参观甲居的一些游客让村民们意识到:祖祖辈辈生活居住的地方,就是挣钱的门路。
64岁的宝生回忆说,一开始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大家“谁也没搞过旅游接待,都不愿意做”。刚从政府部门退休的他率先尝试。克服了创业的艰难后,宝生的收获十分丰富,旅游接待年收入从2001年的2万多元增加到2007年的10万元。而且,许多游客成了他的朋友,客人寄来的照片贴了两面墙。
有了他的成功范例,参与接待的农户不断增加。现在甲居160多户中有1/3具备接待能力,没有参与接待的村民,也能从门票收入中得到提成。
为帮助村民提高接待水平,丹巴县旅游局等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组织接待户参加导游讲解、服务、卫生等培训;改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邀请建筑专家设计民居改造方案,提供低息贷款帮助村民把原本低矮昏暗的住房改建成宽敞明亮、藏族风情浓郁的客房。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甲居评为“中国最美丽六大乡村古镇”第一名。
许多游客是为体验藏族文化而来甲居。“游客对甲居的历史、传说特别感兴趣,村民就讲给他们听,增加他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拥忠贝姆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藏寨担任讲解员、表演员,很多人还接受了专业培训,“他们对甲居的历史和文化比我这个老人知道的还多。”
旅游旺季时,甲居的藏族风情文艺活动相当丰富,有卡拉OK、有舞会,唱的是藏族歌曲,跳的是藏族舞蹈,宝生家门口的空地上就经常举行篝火晚会。
如今,冬去春来,甲居村民更加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宝生在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足准备:新建的5间客房要更加舒适;要请专业藏餐厨师提供更丰富、更精致的藏餐;要继续收集、整理村里的民间传说讲述给游客。
“我们想让更多的客人住下来,让他们有看不厌的风景、听不完的故事、吃不够的美食。”宝生说。